其實都是自動檔,只是其中一種實現模式而已,也就是掛到D檔踩油就能駕駛的。只是說,雙離合變速箱在機械結構上更像手動檔的變速箱,通過各種電子和機械裝置控制兩組離合器,一組控制奇數檔位(1/3/5擋),另一組控制偶數檔位(2/4/6擋)。這樣做的好處是:當檔位掛上1檔的時候,2檔也已經準備好,只是離合片沒有接上去,需要換擋時迅速分離1檔的離合器,合上2檔的離合器即可完成掛擋,而這時候,3檔也已經準備好了,以此類推,這樣子就能換擋速度更快,獲得更平順的換擋、更低的動力損耗、降低了油耗。當然,上面的操作都是由行車電腦來控制,無需人為干預,所以從駕駛模式上,還是自動檔。
目前自動檔的實現模式主要就是下面幾種:
1.行星齒輪式(最常見的自動檔)
2.雙離合式(以大眾DSG、福特Power-Shift為代表,眾多超跑也是采用這種方式,能提供更快的換擋速度)
3.CVT無級變速(類似皮帶輪結構,以鋼帶傳動,優勢是加速非常平順,無頓挫,發動機隨時都處于一個良好的工作狀態,更好地降低油耗,缺點是無法傳遞大扭矩,大排量車和柴油動力的車無法使用。目前以日產小排量車(2.5L及以下)及豐田混合動力車(普銳斯、凌志CT200h等)、斯巴魯民用級小排量車(2.5L及以下)為代表)
4.平行軸式(本田專利,結構上更像手動變速箱,齒輪組分布于2~3條平行軸上,結構更加簡單,重量輕,油耗低,但缺點在于難以做出更多檔位,目前以5速為主,在現在動輒6、7個檔位,甚至8、9個檔位的自動變速箱面前稍顯陳舊。目前本田在售的車輛大部分采用此種形式)
5.機械自動檔,簡稱AMT(徹徹底底的手動變速箱,另外再加上一個電動撥叉和電控單元,模擬成自動變速箱。優點是結構簡單,成本也比較低,但是缺點也不少,譬如換擋不平順,每逢換擋的時候頓挫非常明顯,另外坡道起步時容易后溜,需要輔以手剎進行配合或用左腳踩下剎車,右腳輕點油門再放開左腳,所以轎車一般少用,只是少部分低端轎車會使用這種變速箱,譬如MG3、雪佛蘭賽歐、奇瑞或其余自主品牌低端產品會有使用。雖說這種波箱缺點不少,但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因為基于手動變速箱,能夠輕易做大,以傳遞非常大的扭力,所以自動檔的重卡、客車等比較適宜采用這種變速箱。
這個雙離合和自動擋都是變速箱的一個形式罷了
一般自動變速箱在加油進擋時有明顯頓挫感,能量損耗大,費油。雙離合變速器:進檔順暢,無頓挫感,省油。雙離合變速器原理:一個變速器管1·3·5·7檔,一個變速器管2·4·6檔,它們是自動交替工作,理論上有無限檔,但一般有6,7檔足夠。簡單點說吧,雙離合相當于兩個手動變速器在不間斷、交叉、連續、自動工作,當然更省油并有力于動力傳輸。但同比之下,配雙離合變速器車型相對貴一些。DSG(Direct Shift Gearbox)中文表面意思為“直接換擋變速器”,DSG有別于一般的半自動變速箱系統,它是基于手動變速箱而不是自動變速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