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車廠們排著隊“送錢”,又沒經營壓力的情況下,中汽試驗場利潤驚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近日,在創業板上市委舉行的2021年第41次發審會議上,中汽研汽車試驗場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請正式通過,這也意味著A股市場上的首支汽車測試場股票正式誕生。

根據公示的信息,中汽研汽車試驗場在去年的12月30日就已經遞交了IPO申請,其預估融資金額為7.5億人民幣。

連續三年凈利潤破億

從中汽研汽車試驗場的招股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在2018到2020這三年里,他們的營收總額分別為3.35億、3.59億以及2.93億,同期凈利潤則是為1.36億、1.43億以及1億。換言之,這家既不造車,更不賣車的公司,竟然實現了連續三年凈利潤破億的“壯舉”,真的是奇瑞看了都直呼內行!

而中汽研汽車試驗場在這三年的毛利率均超過70%,這個數字可是相當恐怖的,要知道豐田這個目前全球第一大品牌的在2020年的整體毛利率僅為18%,而其它沒有豐田那么“會賺錢”的車企,毛利率通常只有10%以下。這樣的數據,對于一家總員工不足百人的企業來說,確實是非常讓人驚訝。

車廠排隊送“錢”

當然,之所以中汽研汽車試驗車能夠成為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體系下的“利潤奶牛”,與其本身的性質也也有很大的關系,畢竟汽車試驗場這種對占地面積、資質都有著極高要求,同時國家對于這類測試場土地使用的要求和限制也特別多,因此這類測試機構的準入門檻是非常高的。

根據統計,截至去年全中國具備工信部公告體系檢測資質的整車檢測機構也僅有18家,零部件檢測機構則是有16家。但是,像中汽研這種具備工信部公告體系要求的全部檢驗檢測能力,能夠測試各種不同車型并獲得政府主管部門全面授權的國家級汽車整車檢測機構僅有6家。

而中汽研恰恰就是當中的龍頭企業。于是乎,像吉利、一汽、廣汽、奇瑞這些一線自主品牌以及奔馳寶馬大眾等國際品牌,都會選擇中汽研旗下的試驗場,作為新車開發過程中最重要的測試場地以及研發中心之一。

而得益于中國經濟的爆炸性發展,從2000年往后國內的汽車廠與車型迅速增多,因此中汽研汽車試驗場的“生意”可謂是相當火爆,雖然每臺車的測試費用都相當高昂,但是部分車企為了能夠讓新車率先完成測試并上市,還是會與試驗場簽訂長期合作的合同,以求能夠縮短“排隊”測試的時間。

雖然前面提到,測試場的準入門檻非常高,而且前期無論是場地還是設備的投入都十分驚人,但是它的后續經營成本以及維護成本卻非常低,在車廠們都在排著隊“送錢”,同時又沒有經營壓力的情況下,中汽研試驗場的毛利率能如此驚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實力雄厚,但仍有風險

在談論利潤、利率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中汽試驗場背后的實力。根據企業信息顯示,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是中汽試驗場背后最大的股東,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則是由國務院國資委100%持有的“官方機構”,因此它的實力不言而喻。

而此前經常被人所調侃為“五星批發部”的C-NCAP(中國新車評價規程)同樣也是隸屬于中汽研旗下,因此在國內生產與銷售的新車,幾乎都要經過中汽研的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就沒有風險。

首先,當前汽車市場正面臨著重大的風向轉變,在從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車慢慢轉變的過程中,關于新車研發的測試項目與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如果現有汽車法規認證試驗的國際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發生了升級或調整,那中汽試驗場也必須要迅速跟隨風向進行調整,對場地進行改造或者引進新的設備。

其次,市場競爭也有潛在的加劇風險,雖然目前有資質的測試場地并不多,但是隨著各大廠商的銷量和利潤的提高,部分有能力的品牌都在謀求建立自家的試驗場地。雖然自己投資建設試驗場的成本巨大,但是從長期來看,卻是可以有效地削減新車研發成本,畢竟在中汽試驗場隨便幾項測試可能分分鐘就要價高達5、600百萬,而有了自己的試驗場的話不僅測試成本更低,而且測試還能“管夠”。

比如上汽通用在2012年建成的廣德試車場,就是目前國內最大最全的試車場之一。而除了這些外部風險以外,內部因素也是中汽試車場另一個存在風險的地方,從他們之前公布的招股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中汽試驗場的總員工數僅為94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員就占了22人,占比高達23.4%,比技術研發人員還要多。

而在薪資結構方面,這部分行政管理人員也占據了“大頭”,人均薪酬高達40.34萬元(年薪),幾乎是技術研發人員的兩倍,這就決定了中汽試驗場在技術創新方面會存在一定的不足。連一個外行,都能輕易看出這家“龍頭企業”所存在一些風險,作為企業高管自然也不可能熟視無睹。因此這次中汽試車場的上市也被視作是其想要募集更多的資金,來應對未來汽車市場潛在的巨變的一步措施。但是國有獨資的身份,也許是這支“汽車測試場第一股”所唯一能給人信心的地方了。(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撰文:梁志豪